有找過房子的人,一定曾遇到以下的情況:
「這房子也沒有到很差,只是如果…的話,那麽我考慮的意願度就會更高」。
你之前可能因(一層六戶共用兩電梯;衛浴沒開窗;座向朝北;後陽台略小;沒有前陽台;汽車位配置在B3以下;雖然樓層在7樓但希望還能更高;建商評價;挑高只有3.2米;樓板厚度只有15公分;社區戶數只有50戶)等原因,而放棄下單的機會。
當然,若你捨棄考慮A房子,過沒多久,很快就遇到條件更好的B房子並購買,那就沒差。但真實情況卻是,很多人好不容易看到一間70~80分的房子,因自己太過鑽牛角尖,錯失了進場的機會。最後買到的房子不僅條件更差,甚至還更貴,這樣就相當惋惜了。
然而,剖析其消費心理,最後還是跟「價格」脫離不了關係。只要價格夠甜,消費者對於抗性的接受度就高;但若價格不甜,消費者肯定會高標準檢視標的內容,這屬人之常情。不敢苛求要物超所值,但至少要物有所值。
故業界自古就流傳著一句名言:「沒有賣不掉的房子,只有賣不掉的價格」。一切都是價格的問題,其餘各式各樣的理由,聽聽就好。
note.
我這邊講得是一般的房子,酸民不須無限上綱拿「凶宅、海砂屋、輻射屋、風水瑕疵明顯等」房子來引戰。上述這些房子有其特殊性,對於自住客來而言,並非價格問題,而是主觀認定接受度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