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在跟一位朋友吃飯聊天。朋友在一線科技廠上班。
我說:「現在建築業缺工很嚴重。年輕人都不想做工頭,老師傅也陸續在退休」。
朋友說:「會嗎?但我看建商還是持續積極推案耶」。
我說:「就是因為市況好,所以建商才把握時機推案啊!建商也有意識到缺工的問題,所以現在建商的契約最遲交屋日都寫個七年十年,反正只要在期限內蓋好房子,不違約,消費者就無話可說」。
聊著聊著,朋友說他任職的公司也是很缺人。以前on call公司還找得到人,但現在年輕人才不理你on call,只要他人一離開公司、手機就故意不接,公司也拿你沒輒。
我說:「但on call故意失蹤,考績不會受到影響嗎?」。
朋友說:「他看起來不怎麼在意,就擺明著一副大不了就辭職不幹的態度」。
—
聊到最後,我跟朋友發現好像很多行業同樣都遇到缺人的窘境,例如:建築業、水電工、餐飲業、護理師、幼兒園老師等。
職員之所以抱持著「不幹最大」的態度,想必根本原因是:「他們認為工作所需承擔的責任與內容,跟薪資劃不上等號」。
然後我們思考著現在的年輕人之所以無所畏懼(不再像學長姐任勞任怨),不外乎三個原因:
1.房價太高,讓他們看不到未來的希望。若少了房屋自備款動輒數百萬的高額儲蓄籌措,賺5萬花5萬、賺10萬花10萬,這樣的生活其實過得挺輕鬆愜意。
2.他們沒有想組織家庭生小孩的計劃。既然沒有家庭要扛,一人飽全家飽,就少了很多約束及枷鎖。不需要追求穩定,更多得是追求自我。
3.原生家庭經濟寬裕,讓他們能有恃無恐。出來工作也只是社交性質、做身體健康的。若奇摩子不好,就是酸~溜之大吉。並以著一副「我才不跟你們資本主義社會玩金錢遊戲咧,要玩你們自己玩」的譏笑嘲諷態度,轉身離開。